凌晨4点醒了再也睡不着,翻个身浑身关节疼;买菜时老板嗓门大一点,突然就想掉眼泪;刚想说的事转头就忘;找了半天还没找到的钥匙,最后发现在手里攥着……
50岁左右的你,是不是也常有这种“说不出的难受”?明明去医院检查,没查出什么器质性毛病;怀疑自己抑郁、焦虑,可又觉得好像和别人说的抑郁不太一样。其实,你可能不是生病了,而是正在经历女性生命中一个自然的阶段——围绝经期。
今天,就由北京安定医院主任护师李金红,同我们一起聊聊围绝经期:它到底是什么?有哪些常见误区?又该怎么平稳度过这个阶段呢?
一、什么是围绝经期?
很多女性第一次听说围绝经期,会觉得这是变老的代名词,甚至刻意回避。但其实,它就像青春期、孕期一样,是女性自然的生理阶段:从45岁到55岁左右,大概持续10年,身体会慢慢经历从育龄期到绝经期的过渡。
这个阶段里,身体的变化不是突然爆发的,而是慢慢显现的:
一开始可能只是轻微不适:比如偶尔早醒、多梦,白天有点疲倦;
后来会出现更明显的症状:半夜突然潮热(浑身发热、出汗),翻来覆去睡不着;因为睡不好,脑袋总“嗡嗡的”,记忆力减退,刚放下的东西转眼就忘;
情绪和身体也会“闹脾气”:声音大一点就心烦,受不了一点气,动不动就想哭;还可能胸闷心慌、浑身疼,甚至出现骨质疏松、关节变形;
最容易被误解的是:很多女性不愿承认自己在经历围绝经期,反而更希望被贴上抑郁、焦虑的标签,觉得生病比变老更容易接受。但其实,分清围绝经期不适和心理/生理疾病,才能找对调理方向。
二、围绝经期别踩坑!这3个误区很多人都犯
现实生活中,很多女性在围绝经期会踩“认知误区”,反而让不适加重,这3个坑一定要避开:
误区1:“我还年轻,不可能是围绝经期”——45岁后出现不适,别先否定,先了解清楚,早调理早舒服;
误区2:“补充雌激素能返老还童”——雌激素是“调理药”不是“保健品”,自行诊断有风险,必须遵医嘱;
误区3:“运动没用,还会伤关节”——选对运动类型(比如太极、轻柔的瑜伽),反而能保护关节、改善疼痛,不动才会让关节更僵硬。
三、人生的新阶段,如何开始?
1.打开心结:别把围绝经期当耻辱
很多女性觉得承认围绝经期,就是承认自己老了,会有耻辱感、悲伤感,甚至怕被人贴“有病的老女人”的标签。
但其实,它和青春期一样,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自然阶段——青春期教会我们长大,围绝经期教会我们更爱自己的身体。
试着换个想法:“这是人生的新阶段,我可以慢慢调整,享受没有生育压力的轻松时光”,打开认知的枷锁,情绪会先松一大半。
2.饮食+运动:最简单的“抗不适”方法
(1)饮食清淡:少吃重油、重盐的菜,多吃蛋白质丰富的食物(比如鸡蛋、牛奶、瘦肉),给身体补够能量;
(2)积极运动,别找借口:别再说“要上班、要照顾家”“运动累”。每天抽30分钟,一周至少3次,就能帮你缓解焦虑、改善身形。
场地不用愁:社区的健身场地就能用,做些让身姿挺拔、关节舒展的运动;
类型选对:以负重运动(比如快走、慢跑)、力量运动(比如举轻重量哑铃)、弹性运动(比如瑜伽、太极)为主,既能改善骨质疏松,又能调节情绪;
坚持是关键:别觉得“年龄大了运动没用”。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,睡眠变好了,浑身不那么疼了,情绪也平稳多了。
3.用药别瞎补:遵医嘱才安全
如果身体不适影响生活,需要用药调理,一定要记住别盲目:
常见的调理药:医生可能会开雌激素(帮你平稳度过过渡期,减少情绪波动)、钙和维生素D(预防骨质疏松);
关键提醒:补充雌激素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。道听途说买“保健品雌激素”吃,可能会增加肿瘤风险;
别抵触用药:如果医生建议用药,说明你的情况需要专业干预,按时吃、定期复查,比硬扛着舒服多了。
4.找件喜欢的事:让生活充实起来
围绝经期的情绪波动,很多时候是“想太多”导致的。试着给自己找个兴趣爱好:
比如学插花、跳广场舞、练书法,或者和朋友一起旅游。让生活忙起来,就没精力纠结;
多和人聊聊天:遇到心烦的事,别憋在心里,跟闺蜜、家人说说,或者参加社区的文娱活动,你会发现“很多人都和你一样”,心里会踏实很多;
接受不完美:生活里难免有突发状况(比如孩子有事、家里忙乱),别苛责自己“没做好”,慢慢来,保持愉悦的心情最重要。
围绝经期不是变老的起点,而是人生阶段的新起点。就像我们曾经顺利度过青春期、孕期一样,这个阶段也能平稳、开心地度过,关键是“别害怕、别回避”,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和情绪。
记住:50岁左右的你,依然可以自信、健康、幸福。围绝经期不是“麻烦”,而是让你更懂自己、更爱自己的机会。善待自己,每个阶段的你,都值得被好好对待。
大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