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众网记者 牛怡然 聊城报道
从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承到公园广场的即兴创作,文化书院的理念已悄然融入杜郎口的大街小巷,让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出独特的火花,群众用最质朴的方式,将日子过成了有滋有味的文化风景。
传习所里的中堂画
每逢周五,杜郎口镇南董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中堂画传习所总是座无虚席。推开门,墨香与松烟香扑面而来,十几位学员围坐在长桌旁,从白发苍苍的六旬翁到稚气未脱的幼童皆围案静立,跟着董庄中堂画第十五代传承人董传生老师认真学画。只见董老师握着狼毫笔,在宣纸上寥寥几笔,牡丹的雍容、松鹤的灵动、人物的神采便跃然纸上。“以前总觉得中堂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难见的稀罕物,现在自己也能画,挂在家里特别有面子。”村民李俊英举着刚完成的《富贵牡丹图》,脸上满是自豪。传习所不仅免费提供笔墨纸砚,还定期举办作品展,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的文化书院里重焕生机。
唐槐公园里的百姓舞台
若说传习所的文化是“传”下来的,那唐槐公园的热闹便是“长”出来的。没有专业的舞台灯光,没有精致的演出妆造,群众围坐成圈中间就是“舞台”,自带的音响一打开,好戏就开场了。京剧爱好者亮开嗓子唱《穆桂英挂帅》,神采奕奕;广场舞队伍踩着鼓点扭动腰肢,活力十足;情景剧《谈婚论价》,令人回味无穷……杜郎口镇以文化书院为阵地,积极探索“群众自发创作+书院孵化培育”的乡村文化振兴模式,通过引导群众将身边的新鲜事、新变化融入文艺创作,形成了“自编自导、自演自乐”的基层文化生态,涌现出一批反映移风易俗、产业发展、邻里互助等主题的节目,如《咱村新事多》《移风易俗“三句半”》等,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,有效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。
青石板上的楚河汉界
杜郎口镇将传统棋艺文化与现代基层治理有机结合,五百年树龄的唐槐树荫如盖,树下设置青石棋台,配备可移动棋盘、马扎等设施,打造全天候开放的活动阵地,每日自发参与棋艺活动的群众达50余人次。以“观棋不语”“落子无悔”等棋道精神涵养乡风,减少村民日常争执,化解邻里矛盾。开展“棋台听民意”活动,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1条,协调解决道路修缮等实际问题6项。
从笔墨丹青到吹拉弹唱,从楚河汉界到欢声笑语,杜郎口镇以文化书院为基础,构建“政府搭台、群众唱戏”的模式,不仅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,更构建起一个既有泥土气息、又有精神高度的文化共同体。乡村的文化生活没有华丽的包装,却有着最动人的烟火气,这些扎根于民间的文化活动,不仅丰富了百姓的精神世界,更凝聚起小镇的人情味与向心力。(通讯员 杨冬雪)
大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