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导成功体验、归还主体性、正确面对失败,缺一不可。
“妈妈,这个太难了,我不想做了!”
“我肯定考不好,为什么要去参加比赛?”
“同学说我画的不好看,我再也不画画了!”
这些场景是否在你家中频频上演?许多家长发现,现在的孩子似乎越来越脆弱,一点困难就退缩,一点批评就崩溃,“玻璃心”成了普遍现象。
这背后,其实是孩子们承受着与以往不同的精神压力。在这个焦虑和内卷的时代,孩子们普遍缺乏的是灵魂的自由,这种精神上的压抑比物质匮乏带来的伤害更为深远。
面对这种情况,许多家长要么滔滔不绝讲大道理,要么刻意制造“挫折教育”,结果往往适得其反。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?以下三招,或许能为你指明方向。
一、不怕孩子吃苦,引导他体验货真价实的成功
总是考100分的孩子为什么更愿意努力学习?因为每一次的成功都在激励他,让他变得更自信和坚强。真正给孩子带来压力的,不是做事本身的辛苦,而是父母过度的控制和对结果的执念。
关键不在于避免让孩子吃苦,而是陪伴他体验从努力到成功的完整过程。 当孩子通过一次次努力克服困难,取得进步,最终获得成功时,他就会慢慢习得这种行为模式,建立内驱力。
成功不必一开始就定义为满分。就像跑马拉松,不能一下子把目标定为终点,而应该分成若干个小目标:
· 小测验取得明显进步
· 靠自己的力量攀登一座小山
· 安静完成一幅画作
· 在一次比赛中超越自己
这些小小的成功体验会慢慢滋养孩子,让他逐渐相信: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。
二、归还孩子的主体性,让他成为自己生活的“主角”
你是否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父母越强势、越喜欢干预,孩子往往越敏感脆弱;而父母比较放松、懂得退后,孩子反而活力四射、敢于尝试。
这背后的关键就是主体性——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感。当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,感受到自由时,他的生命力就会蓬勃生长。
实际操作中,我们可以这样做:
· 学会闭嘴: 当孩子有能力做决定时,克制住发表意见的冲动
· 耐心倾听: 认真对待孩子的想法和担忧,给予认同和鼓励
· 改变句式: 把“你该去做什么”变为“你的计划是什么?”“我想听听你的想法”
给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,让他练习承担结果,这对培养自主性和自信心至关重要。
三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,消除对挫折的恐惧
许多“不敢”和“害怕”背后,藏着的都是对失败的恐惧。而一个过度怕苦怕难的孩子背后,往往有一个对成功过度渴望、对失败容忍度极低的家长。
家长首先要提高自己对失败的容纳能力, 不以成败论英雄,能够包容孩子的失败并鼓励他继续向前。
J.K.罗琳在《哈利·波特》被12家出版社拒绝后曾说:“失败剥离了一切非本质的东西,让我更加专注于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。”正是这种对失败的积极态度,让她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。
我们要以身作则,让孩子明白:失败不是终点,而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。
没有一朵花生来就是一朵花。养花人若没有爱心和耐心,也注定无法欣赏到花园五彩缤纷的美好。治愈“玻璃心”的过程,需要家长的智慧与耐心,静待花开。
您有哪些应对孩子“玻璃心”的好方法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!
校对 庄武
大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